電車慢一拍,大眾生三胎?

虎嗅網(wǎng) 整合編輯:黃安莉 發(fā)布于:2023-11-28 16:28

提起跨國汽車品牌在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表現(xiàn),你的第一反應肯定和我一樣:

慢,太慢,非常慢。

在許多人的認知里,跨國品牌相比中國本土新勢力,無論是產(chǎn)品、科技還是思維,都“落后”整整了一代。這些曾經(jīng)名震四海的汽車公司,造出來的新能源車,特別是純電車,陳舊得仿佛上個世紀的古董家具。

來自德國的大眾汽車,就是近年來經(jīng)常被拿出來,被各種新勢力全方位、無死角“吊打”的典型案例。

事實上,大眾在造電車這件事上,屬實挺拉胯。

被前任 CEO 赫伯特·迪斯寄予厚望、有著電動時代高爾夫之稱的 ID.3 ,還沒上市,就為全球人民貢獻了插線升級只為獲得 OTA 功能這樣的史詩級“電車地獄笑話”。

經(jīng)上汽大眾國產(chǎn)上市后,更是遭遇了各種你在夢里都不敢想象的卡頓、掉線、黑屏、重啟。沖著大眾標買 ID.3 為信仰充值的用戶,最后只能用“又不是不能開”這樣的話來撫慰自己重傷的心靈。

不夸張地說,大眾在油車上,幾十年累計犯下的錯誤,都沒有在 ID.3 這一臺車上多。

不過,只要你把 ID.3 開起來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它是一臺靈巧、扎實、可靠,散發(fā)著濃濃德國汽車工業(yè)味兒的好車,甚至產(chǎn)生了下單的沖動。但,只要你把手指放到中控屏,開始滑移,五分鐘不到,你就會驚詫、無奈、抓狂,最終發(fā)出“這到底是個什么玩意”的感慨。

在“車”的層面,整個大眾 ID 系列,都做得出奇的好。但在“智”的層面,又出奇的差。

對當下的中國買車人來說,車的動態(tài)表現(xiàn)一般,可以接受,畢竟很多人也沒開過什么好車,駕駛感受的評測體系從來都沒建立起來。但車機的表現(xiàn)像弱智,是完全不可接受的,好車或許中國人沒開過多少,但各式各樣的手機中國人用得的可不少,對“智能”還是有一定見解的。

“四肢發(fā)達,頭腦簡單”,成了大眾電動車給中國人留下的核心印象。

那,為什么非常懂造車的大眾,會把一臺電動車,造到如此割裂的程度。要知道,之前的大眾油車,在中國也沒出過這么大的婁子啊。

原因很簡單:時代變了,決策層沒變。

油車時代,中國市場還是啟蒙狀態(tài),一片懵懂,中國人連車都沒開上幾年,自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車,基本上是有什么就買什么。向中國市場投放什么車型,什么時候投放,決策來自全球汽車市場運營經(jīng)驗豐富的德國狼堡,合理。

電車時代,中國市場不僅開化完成,還進化出了領先世界的“智能電動車”價值觀。中國消費者,特別是年輕的新世代,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一臺什么樣的車(架在四個輪子上的智能手機)。但向中國市場投放什么車型,什么時候投放,決策還是來自遠在 9000 公里外的德國狼堡,不脫節(jié)才怪。

想跟上中國市場的電動車節(jié)奏,找小鵬、地平線這樣的中國公司合作,能有一定收效,但不會太明顯。畢竟大眾是強勢方,雙方合作后,絕大部分流程會按照,也只能按照大眾習慣的既有節(jié)奏走。跟小鵬、地平線合作后,大眾在中國的配速,或許可以從“散步”提升到“快走”,但距離中國市場正在進行中的“狂奔”,還差得老遠。

想讓大眾快速跟上,甚至超越中國市場的現(xiàn)有配速,有且只有一個辦法,那就是:

讓大眾,變成一家中國公司。

在合肥,造一座“中國狼堡”

2016 年 9 月 6 日,大眾中國與江淮汽車簽署合資合作諒解備忘錄,雙方擬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成立一家新的合資企業(yè)。2017 年 6 月 1 日,江淮汽車與大眾中國簽訂合資合同。2017 年 12 月 22 日,合資公司江淮大眾成立。

這是大眾汽車在中國成立的第三家合資公司,前兩家是一汽-大眾和上汽大眾。

2018 年 4 月,江淮大眾在北京車展上發(fā)布了合資公司的全新品牌 SOL(思皓),首款量產(chǎn)車 EX20 同期亮相。

一時間,關于江淮大眾即將上位,手刃南北大眾的傳聞,不絕于耳。

但隨后的江淮大眾陷入了沉默,既不發(fā)新車,也不建工廠,仿佛一夜之間,被不明來源的外力,點住了穴位。直到 2020 年 12 月,都快被大家遺忘的江淮大眾,有了新動向:大眾汽車增持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股份至 75% ,獲得 100% 企業(yè)管理權,合資企業(yè)正式更名為大眾汽車(安徽)有限公司,并將在 2023 年推出基于 MEB 平臺的電動車。

我們知道,合資公司在前,大眾在后,意味著合資公司掌握話語權。而大眾在前,合資公司在括號里,意味著大眾主導話語權。大眾汽車(安徽)有限公司,就是后者。

大眾安徽,是大眾在中國的小兒子,也是親兒子。

在狼堡明顯到不能再明顯的“偏心眼”下,大眾安徽坐上火箭推進器,短短兩年,干了這么多事:

2021年4月27日,大眾安徽 MEB 工廠開工。

2021年9月23日,大眾安徽零部件電池系統(tǒng)工廠開工。

2022年2月23日,大眾安徽 MEB 工廠車身車間竣工。

2022年5月10日,大眾安徽數(shù)字化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宣布成立。

2022年6月22日,大眾安徽 MEB 工廠首臺白車身下線。

2022年12月7日,大眾安徽首臺預量產(chǎn)車型下線。

時間進入到 2023 年,11 月 21 日,大眾汽車在華首家全資控股的電池系統(tǒng)工廠——大眾汽車(安徽)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投產(chǎn)首套高壓電池系統(tǒng)。該電池系統(tǒng)是大眾安徽基于 MEB 平臺生產(chǎn)的純電動汽車的關鍵零部件。電池的投產(chǎn),意味著大眾安徽 MEB 車型的量產(chǎn),已經(jīng)箭在弦上。

值得關注的是,與南北大眾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不同,大眾安徽將一切能國產(chǎn)的供應鏈,都進行了國產(chǎn)。比如這套高壓電池系統(tǒng)生產(chǎn)所需的零部件中,有 96% 來自國內(nèi)本土化供應。

除此之外,大眾安徽還將在集團 MEB 平臺的基礎上,為中國市場專門研發(fā)一款 A 級入門電動車平臺。這是大眾汽車歷史上首次將一款平臺的全棧研發(fā)放在中國,也是首次為中國市場專門研發(fā)一款平臺;谠撈脚_的車型將在 2026 年上市,與大眾和小鵬合作的 B 級純電車意外“撞期”。

這樣鏈路下造出的大眾電動車,已經(jīng)不是中國特供車,而是一臺中國車,連引號都不用加的那種。

將研發(fā)從狼堡遷移到中國,大幅縮短了大眾汽車一直被詬病過長的研發(fā)時間,未來大眾安徽新車和零部件產(chǎn)品的上市周期,將縮短 30% 。

大眾安徽的研發(fā)速度,不能說全世界第一快吧,但跟之前的大眾汽車比起來,已經(jīng)可以算“光速”。

大眾在合肥造一座“中國狼堡”的目的,不是為了復制總部繁瑣冗長的官僚主義審批流程,而是要把新車新技術的決策主動權,盡可能多地留在中國。

“以前,一歐元的成本變動,都要在德國狼堡過董事會,很耗時間。但現(xiàn)在的大眾安徽,有絕對的自主話語權,不需要等待狼堡批準,只要有需要,給供應商打個電話,讓他們一個小時內(nèi)給方案,就行了。”韓鴻銘告訴虎嗅。

韓鴻銘是大眾汽車(中國)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執(zhí)行官,這家公司是大眾落地“在中國,為中國”戰(zhàn)略的核心:通過大眾汽車(中國)科技有限公司,大眾集團將開發(fā)部門和決策流程在合肥整合,直面中國用戶需求。簡化各部門之間的溝通,所有團隊均處于同一時區(qū),專門聚焦本地市場,大幅提升效率。

同時,大眾汽車(中國)科技還會在車型開發(fā)初期,就將車輛和零部件的開發(fā)與采購進行整合,能找本土供應商參與的,絕不找海外供應商,節(jié)省時間的同時,優(yōu)化成本結構。

正兒八經(jīng)造“中國車”這事兒,大眾絕不是嘴上說說。

據(jù)韓鴻銘透露,大眾安徽正在合肥建設一個占地面積 45 萬平方米的供應商園區(qū),讓 1100 多家本土供應商直接進場,隨時 standby 提供軟硬件解決方案,為后期產(chǎn)品本土化率將提升至 100% 打好基礎。

請注意,是 100% 本土化率,這個國產(chǎn)化率,甚至比很多中國車還高。

終于,支棱起來了?

對大眾安徽的全力投入,一方面讓人看到了大眾非常想在中國賣好電動車的決心,另一方面也讓人為南北大眾在新能源時代的命運,捏一把汗。

大眾汽車的邏輯很簡單:與其費老大勁推著舊體系往前挪,還不如重建一個新體系。

舊體系目前還可以靠老產(chǎn)品維持,不至于暴斃。如果聽話,將來就分點“中國車”過去,讓合資公司喝點湯。如果不聽話,除了讓合資公司自生自滅,我找不到更妙的辦法。

在中國,大眾汽車的戰(zhàn)略一直都是“兩條腿走路”,油車是這樣,電車也是這樣,比如一汽-大眾有 ID.4 CROZZ ,上汽大眾就有 ID.4 X 鏡像車型。

“雙車并行”的優(yōu)勢是,既可以平衡南北大眾兩家合資公司的利益,還可以充分發(fā)揮南北大眾在銷售渠道、服務網(wǎng)絡上的優(yōu)勢。劣勢是,細分市場產(chǎn)品,南北大眾存在肉眼可見的高重疊,兄弟上陣不僅沒有產(chǎn)生合力,反而很多時候花在了手足相殘上。

不過這些在德國大眾眼里,差別不大。

因為無論是一汽大眾還是上汽大眾,賺 100 塊錢,自己也只能分到 50 塊錢。但大眾安徽不一樣,這家公司賺 100 塊錢,德國大眾可以分到 75 塊錢。

這就意味著,即便三家合資公司將來都賣一樣的 MEB 平臺車型,大眾安徽也是最有可能獲得資源傾斜的那一家。畢竟,大眾汽車反復強調(diào),自己是一家必須要掙錢、保證股東利益的公司。誰最會賺錢,誰就是大眾汽車的“乖寶寶”。

況且,大眾汽車擁有大眾安徽 100% 的企業(yè)管理權,無論是產(chǎn)品、技術、營銷還是渠道,都不需要再去考慮合資中方的想法,以及南北大眾之間的對等博弈。大眾安徽只做一件事,就是讓自己滿意,就行了。

試想一下,在中國看了那么多年南北大眾的臉色之后,能“做自己”對大眾汽車來說,是一件多么爽感拉爆的事。

既能多掙錢,還能做自己,這么好的生意,換誰也不會拒絕。

寫在最后

在今年 6 月舉行的投資日上,大眾汽車公布了他們針對中國市場的新目標:

國際品牌第一,全品牌前三。

在大眾安徽基地,大眾汽車集團(中國)董事長兼首席執(zhí)行官貝瑞德再次強調(diào)了這一目標。在被問到哪兩家車企能排在大眾之前時,貝瑞德沒有回答,只給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微笑。

其實答案,大家心里都清楚:第一肯定是比亞迪,待定的是第二和第三。

看到這種憋著勁、拼了命全速前進的大眾,不知道你作何感想,至少我是挺為那些中國品牌擔心的。以前,我們總問像大眾這樣的怪獸級汽車公司,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完成電動車時代的“大象轉身”。

現(xiàn)在,大象轉過身了, 那些站在象腿旁邊看熱鬧的,是不是也該緊張起來了?

本文來源:虎嗅

虎嗅網(wǎng)

網(wǎng)友評論

聚超值•精選

最新內(nèi)容

“華為改寫了智能駕駛行業(yè)”,余承東真沒吹牛?

前不久,余承東在參加百人會論壇的時候,又公開放狠話了:在智能駕駛領域,華為來了以后,改寫了這個行業(yè)! 我們的 ADS 高階智能駕駛還是被大家認可的,在座艙、智能駕駛公認我們的體驗是最好的!焙眉一,這話說的,真是一點不跟你客氣。并且,余承東還透露了一個信息,華為車 BU ( 智能車部門 )預計會在今年實現(xiàn)盈利。要知道車 BU 自打成立以來一直在虧損,之前一年能虧 100 億元,在去年也虧了 60 億元,是華為唯一虧損的業(yè)務。

華為 |余承東
英系車為什么寄了?我大英自有國情所在!

不怕兄弟過的苦,就怕兄弟開路虎。說起英系車,咱們腦子里還能蹦出哪幾個品牌?捷豹和路虎?不好意思,它們現(xiàn)在是印度車。

路虎 |英系車
燒錢的順風車沒有贏家:乘客狂投訴,司機猛吐槽

關于順風車的爭論,司機與乘客往往各執(zhí)一詞。根據(jù)在社交平臺內(nèi)容顯示,乘客們大都不滿于順風車主私下收取高速費、誘導取消訂單后私下付款。而司機們則會吐槽乘客未經(jīng)協(xié)商攜寵上車、下非獨享單但要求獨享等。在這些埋怨與吐槽背后,順風車業(yè)務中常被詬病的隱患若隱若現(xiàn),作為連接乘客和司機兩端的平臺,滴滴、嘀嗒、哈啰也深陷其中。

網(wǎng)約車 |順風車
小鵬MONA將至:10 - 15萬級,用性價比打新勢力,用智駕打比亞迪

小鵬的全新品牌即將發(fā)布,10-15萬級也能有高等級智能駕駛。

小鵬 |智駕
寧德時代狂賺400億背后的謎題

摩根士丹利在2023年唱空寧德時代的原因很多,不相信他們能繼續(xù)賺錢、賺大錢是其中關鍵。 然而,這一切似乎都已過去:狂飆的寧德時代2023年再度變身成新能源行業(yè)最無情印鈔機,在攬下400億凈利潤后,大手一揮,又決定向全體股東分紅220億元。

寧德時代 |400億
太平洋科技旗下
讀懂科技出行 · 聚焦未來出行趨勢
APP下載
微信公眾號
B站
新浪微博
聯(lián)系我們
二維碼 回到頂部